图片

 

我们之前讨论过合成生物巨头,为什么一个个倒下了?

 

文中提到合成生物公司的商业化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把钱浪费在了从监管或商业角度来看,永远行不通的产品上。

 

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开发成本高昂,而且上市周期比当今快节奏的资本市场愿意等待的时间要长得多,所以容错率很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企业试图借助人工智能平台,来减少开发产品的时间和成本,并帮助从监管和商业角度进行决策,帮助企业确定什么有效,什么无效。

 

 

专注于早期验证的AI平台

 

例如在生物农药领域,一家叫Enko Chem的平台型公司就搭建了一个名为 ENKOMPASS 的AI平台。

 

使用该平台可以快速地查看整个通路,并确定可以被药物激活并表征的靶标,这一技术在AI制药领域已经有所应用。

 

该公司可以在不到四个月内完成这一验证工作,并为企业提供一个工具化合物,用于验证其他商业级别的分子。

 

图片

 

与药物分子发现的逻辑类似,企业不应该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由AI筛选并提供可供测试的选项,本质是在增加最终商业化成功的可能性。

 

效率的提升,还使研发人员能够从一开始就真正专注于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因为该企业的AI平台主要针对于杀虫剂,所以还具备一些对监管环境的应对措施。

 

但总而言之,这套AI平台的最终目的在于:让钱花在刀刃上。

 

减少时间和成本,在需要快速验证可行性的早期阶段就发现那些不可行的方案,不再把很多钱花在从监管或商业角度来看永远不会奏效的事情上。

 

 

不及预期 背后的原因

 

客观来说,相较于生物医药,AI技术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应用显得略微滞后。

 

原因其一是AI的效果往往高度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

 

而合成生物领域与拥有海量临床数据的生物医药相比,数据可能存在噪声、缺失或偏差,限制了模型的训练效果。

 

此外,不同实验室和研究之间的数据标准化程度不够,也造成数据整合的困难。

 

另一方面,生物系统高度复杂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很多生物过程和机制尚未完全理解,这种复杂性使得准确建模和预测变得困难,限制了AI 模型的有效性。

 

以及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脱节,也让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化面临挑战。

 

不过转变也正在发生,AI在优化CRISPR技术中应用已经非常成熟,显著提高了基因编辑的精确性和效率。

图片

尤其是在今年获了诺奖的AI蛋白质预测方向,分子之心、天鹜科技、智峪生科等企业都在此布局。
上文提到的生物农药和分子育种领域中,许多公司也开始使用AI来设计和创造具有特定性状的植物或农药,先正达拜耳都做了不少相关工作。
在更广阔的世界里,AI 可以帮助设计复杂的生物回路,例如合成生物传感器和调节器,以便在特定条件下响应环境变化。
AI 还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合成生物学实验中的大数据,帮助研究人员从中提取有用的见解,优化实验设计过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