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信息

女,7岁,21kg


主因“发热伴咽痛、咳嗽3天”于2024年6月18日就诊。患儿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体温高峰39.5℃,伴咽痛、咳嗽,咳嗽剧烈,咯少量黄痰,患儿精神、饮食可,否认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不适。家长在家喂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布洛芬混悬液、猴耳环颗粒”等药物。


否认药物过敏史。


查体:T 37.8℃,P 113次/分,指脉氧99%,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I°,左侧可见脓点及脓性分泌物,双肺未闻及啰音。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14.65 x 10^9/L,N% 72.8%,CRP 34.19mg/L。

甲流抗原阴性。

MP-IgM阳性。


图片



处理分析

1.诊断分析:

①扁桃体肿大,有脓点,血象和CRP明显升高,提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链球菌感染可能性较大。

②剧烈咳嗽,肺部无啰音,MP-IgM阳性,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


初步诊断:1.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2.肺炎支原体感染


2.治疗分析:

①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可能性较大,一般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青霉素过敏者可选择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或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

②肺炎支原体感染,七岁儿童,首选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


故抗生素考虑阿奇霉素0.2g po qd连续三天+补液、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


患儿家长要求输液,我院无阿奇霉素注射液,故拟予头孢呋辛静滴+阿奇霉素口服两联抗生素加强抗感染。


头孢呋辛皮试阳性,告知患儿家长皮试阳性,那么我们医院的头孢就不能打了。此时,患儿家长似乎想起了什么“上次感冒在诊所也打过头孢,当时皮试阴性,打完后身上长过零星几颗红疹,因为皮试阴性就没有考虑过敏”。


与患儿家长沟通,化脓性扁桃体炎可能会发热3天左右,明确既往多次服用“小草莓”(头孢克洛)不会过敏,可临时使用布地奈德雾化减轻局部炎症,回家服用阿奇霉素+“小草莓”,注意多喂水和降温,患儿家长同意了。


处方:

①阿奇霉素0.2g po qd;

②头孢克洛干混悬剂0.125g po q8h;

③小儿咽扁颗粒 8g po bid;

④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雾化吸入。

15:30,患儿发热39.5℃,患儿家长带至儿科输液。


6.21电话随访:患儿目前好多了,6.18下午18:00到达上级医院儿科输液,第二天体温就正常了。用药:阿奇霉素静滴,布地奈德雾化。


看完上述病例,大家一起看看下面两个问题:


1.此患儿进行头孢皮试是否合理?

2.既往头孢菌素过敏患者如何进行头孢皮试?


01


1.此患儿进行头孢皮试是否合理?


答:起初不合理,随着病史浮出水面,头孢皮试变得合理了。


①违背指导意见常规进行头孢皮试。


该患儿7岁,家长否认药物过敏史,使用药物为头孢呋辛,说明书提示“青霉素过敏者慎用,头孢菌素类过敏者禁用”,但未提及皮试。根据《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意见,此患儿不需做头孢皮试。


但是在基层,目前头孢不常规皮试的观念还没有深入群众,甚至没有深入基层医生心中,所以基层基本上都还在常规做头孢皮试。现在,作为一名基层医生,我选择了妥协,给患儿常规做皮试。当然,皮试阴性患者我也会交代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情况,因为我遇到过皮试阴性后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情况,抢救成功后患者家属没有任何的质疑。


②这次居然蒙对。


头孢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瘙痒、药物热、间质性肾炎、过敏性反应、皮肤血管炎等。该患儿“上次感冒在诊所也打过头孢,当时皮试阴性,打完后身上长过零星几颗红疹”,这个情况考虑头孢过敏可能性较大。


所以,此患儿常规皮试发现皮试阳性,最后挖掘出几天前曾出现头孢过敏的的情况是歪打正着。


ps.《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进行皮试,仅以下情况需要皮试:①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I型;②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需进行皮试的。


02


2.既往头孢菌素过敏患者如何进行头孢皮试?


①既往头孢菌素过敏患者如临床确有必要使用头孢菌素,需要在具有专业人员、急救条件下,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选用与过敏药物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进行皮试,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片



②进行皮试后15~20分钟后判断皮试结果,如皮丘较之前注射形成的皮丘直径扩大≥3mm应判断为皮试阳性伴有红晕或痒感更支持呈阳性反应。在排除假阳性反应的前提下,皮试阳性有临床意义,提示患者有发生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


精华点评

1.不需要做皮试。


2.以往头孢过敏者看过敏情况,严重过敏的如过敏性休克不做皮试不用。


目前头孢类抗生素应用不都做皮试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并非所有头孢都必须皮试


并非所有头孢类抗生素使用前都需要进行皮试。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全身性一般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且皮试预测价值有限。只有既往有明确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的患者,使用特定的头孢菌素时可能需要皮试。


二、皮试准确性有限


1. 假阳性率高:

皮试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导致一些原本可以安全使用头孢菌素的患者被误判为不能使用,从而限制了药物的合理应用。


2. 假阴性率也存在:

即使皮试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三、增加医疗成本和时间


如果对所有头孢类抗生素都进行皮试,会增加医疗成本,包括皮试试剂费用、医护人员的操作时间等。同时,也会延长患者的等待时间,影响治疗的及时性。


四、国际趋势和指南推荐


许多国际指南并不推荐对所有头孢菌素进行常规皮试。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大多数患者,常规皮试并非必要。


图片






图片

总结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指出,头孢类药物,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需要进行皮试,包括:


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的患者。


药品说明书中明确规定需要进行皮试的情况。


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 ‌头孢菌素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非常低。‌

  • ‌头孢菌素皮试结果不准确,存在高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

  • 皮试阴性不能完全排除过敏反应的可能,原因在于皮试仅对 IgE 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有预测价值,对非 IgE 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无预测价值。

  • 既往患儿用头孢皮肤红疹,不除外此次静滴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为确保用药安全,认为进行头孢皮试合理。

  • 既往有明确头孢菌素速发型过敏史患者,选用与过敏药物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进行皮试,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编辑:Yan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