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中国合成生物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一年?
答案是:2008年
2008年,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沪成立,标志着我国合成生物学的萌芽,也让上海成为了中国合成生物的发源地。
忆往昔,上海素来是中国造物界第一梯队力量。
早在1965年,世界上首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即牛胰岛素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海还是“人造最简约酵母”的发明地。

图片

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动物试验获得成功

占据了先发优势的上海,近年来更是拿下了多个中国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第一”。
2015年,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创建,这是中国第一个合成生物学科学联盟,还有中国第一个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的诞生地……
不过,在合成生物学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级产业的当下,北京、深圳作为直接竞争者的产业实力已日渐雄厚,尤其是深圳,最近3年,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约有40%落户于此。

图片

 

特别是当下许多合成生物成果转化都遇到了经济性上的困难,为了避免“起大早赶晚集”,上海合成生物产业正面临新的挑战。
面对高昂地价、能源成本为代表的生产成本劣势,上海要如何将产业集群优势转化为企业“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便利

 

张江:百亿市值孵化地 创新之核

 

上海的合成生物产业的新起点,是2023年发布的《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

 

方案提出了“一核两翼”的概念,即浦东新区为创新突破核心,金山区和宝山区制造承载为两翼,实现产业梯度化布局,错位发展、抱团出击。
其中浦东创新突破核心,再具体到园区,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药谷”的张江。
张江的合成生物产业有多强,下面的提到的这些代表性公司,都集中在张江。
首先是最具代表性的上市企业,被誉为“国内合成生物第一股”,现在市值超200亿的凯赛生物总部就位于张江,目前该公司仍是全球生物基长链二元酸的主导供应商。

图片

除此之外还有恩凯赛药、昌进生物、柯泰亚生物、贻如生物、迪赛诺、羽冠生物等应用企业。
在中间层产业平台中,以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为代表的应用导向平台,正持续为基础研发与工艺开发提供技术开发服务;

图片

 

另一类是以奔耀科技、玄刃科技等实验室自动化企业为代表的建设导向平台,提供着高效的高通量、智能化新基建服务。
格外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凭借着AI制药产业的服务外延,迪赢生物、正序生物、英矽智能、深势科技的人工智能技术支持,让张江在底层使能技术中颇具优势

图片

 

除此之外致力于蛋白质合成的康码生物,专注于蛋白质改造和酶进化技术的翌圣生物及其全资子公司镁孚泰生物,都是张江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底层力量。
而随着去年“上海张江合成生物创新中心”在张江基因岛揭牌。

图片

这一中心集创新孵化、技术平台、产品转化、天使投资、监管科学、展示交流于一体,也让张江再次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宝山:产业北翼 瞄准“中试难”

 

上海合成生物的“北翼”,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祥地,因宝钢扬名的宝山区。

 

宝山的任务,简而概之是解决合成生物企业“中试难”的问题,这一企业投入较大、难度最高的环节,目前大多由地方政府牵头布局建设。

 

图片

宝山区在顶层制度上谋划了“1+1+3”布局,第一个“1”指的是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第二个“1”指的是宝新园南区,作为规模转化的预留空间;“3”指的是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三大市级特色产业园区。

 

图片

据悉未来数年,宝山区计划提供近1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定制”合成生物中试产线。

 

区科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些产线设备将采用政府代建、企业租赁的模式运营,并待平台形成稳定造血功能后再进行回购。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合作模式,靶向解决困扰合成生物企业突破发展的“从1到10”。

 

金山:南翼大工厂 制造的力量

 

作为“上海湾区”的金山区,则是盯准了绿色化工与合成生物的双赢。

 

在《金山区加快推进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金山区计划形成“一城一港一湾—园一谷”等“一核多点”产业布局。

图片

 

包括湾区科创城打造的“生物创城”、高新区打造的“生物药港”、碳谷绿湾打造的“生物材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的“生物农园”以及上海石化、上海化工区打造的“生物能谷”。
“上海湾区生物医药港”的50家生物医药企业(包括12家上市公司)本身就是合成生物产品的直接下游。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金山区还拥有全市唯一的精细化工产业园“碳谷绿湾产业园”,有巴斯夫、科凯、庄臣、上海医药等知名企业落户,生物制造正在此焕发蓬勃生机。

 

 

写在最后

在上海合成生物三年行动方案规划中:2025年,上海将吸引5家以上企业区域或研发总部、新增3至5家合成生物领域上市企业
作为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的先驱,上海模式的价值从来都不只体现在时间维度,而是他们正在为后来的入局者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范式。
期待这“一核两翼”能带领中国合成生物产业腾空而起,突破困局,带领人类进入“合成万物”的新时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