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杰青,学术制高点;长江,江湖影响力。至于万人,显得稍逊一筹,安慰一下吧。
千人和青千是捷径,学术水平逐年下降(当然总体实力肯定是很不错的),从青千去年1000+、今年1500+(海优)的趋势,千金买骨的意味更强一些。学院的青千也有五六个了,少年得志,搞关系比国内的还猛,水平感觉是被海水泡大的一样。有时候有这些帽子的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草履虫还大。
这些年国家不让兼得了,杰青比长江卡的年龄更小(万人最大,好像是48?),而且不看教学,所以是冲击的首要目标。说实话,这些年越来越浮躁,都是奔着目标去的,真正干实事的不多。基金委都没办法,改变不了,找来找去,凑包抬轿,学部讨论上会名单,6A1B比比皆是,继续内卷吧。学部函评跨圈送,会评把评委放到几百人,到最后还是要拼爹。长江情况也差不多,据说长江评委放到30人了,各种做局,会评一色的院士,一样是拼爹。
拼爹,实际上就是看团队,显示度的工作没有大团队支持是干不下去的,圈子文化也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好,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至于长江杰青的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的长江杰青年轻时候还是有功底的,但帽子带上了,后面就侧重于带团队了(人多力量大),不凑几个国家奖能成为战略科学家吗?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奖变成3年一评了(高层嫌两年一次还是多),国家心里门清。
青长优青青拔,都是大佬培养的,也是团队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后面能不能再上一步,得看带头人能不能上一步了。基金委的学部主任(一般是院士),当主任的时候优青杰青一年一个,哪怕投票不满意都可以让评委们重新投。创新群体都搞了不止一个,但下来之后连续多年断档,一样也是还债。这些帽子学术水平高不高我不清楚,他们背后大佬是谁倒是很清楚。
优青到38,青长到39,青拔好像是到83年8月后而且不能兼得了(资助期内)。其中基金委最严格(敢报其它的,马上终止评审),教育部最牛(报其它的不管),青拔是一年归科技部一年归教育部(报其它的允许上会答辩,但后面一样会被拿下),所以冲击顺序也差不多,但越往后越难越内卷,搞得今年青拔像疯了一样(青拔最晚,很多最后一年的,朝死里折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关系也是水平的一部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真刀实枪能让企业满意工作,每年百八十万横向,不香吗?非得走这条不归路干啥…
真是应了那首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PS:怕各位读者朋友看不明白,改写下:
专家求贤访逐臣,老博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评title,不看文章看师门。
编辑:小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