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外媒报道,罗氏旗下的基因泰克计划关闭其肿瘤免疫学部门,将其与分子肿瘤学部门合并,肿瘤免疫学副总裁Ira Mellman将离职。这一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业内引起了热议。

成立于1976年的基因泰克在1980年上市时市值为2.8亿美元,在2008年以1063亿美元的估值被罗氏收购。基因泰克不仅创造了华尔街传奇,还开创了生物科技的新时代,它率先生产出人胰岛素、生长激素,研制出超级重磅药物赫赛汀、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奠定了基因泰克在生物科技史上的领先地位并激励了一代创新药研发人。

同时,基因泰克还走出了包括Michael Shepard、Napoleone Ferrara以及Ira Mellman在内的闻名工业界学术界的著名科学家。由Ira Mellman与Daniel Chen在2013年提出的Cancer-Immunity Cycle(图1)被所有肿瘤免疫研究者奉为“圣经”。

图片

图1. Cancer-Immunity Cycle示意图

因此由Ira Mellman领导的肿瘤免疫学部门一直被基因泰克/罗氏乃至整个业界寄予厚望。TIGIT则是被Ira Mellman寄予厚望的靶点,TIGIT单抗在临床上的接连失败(详见TIGIT的至暗时刻)可能是导致基因泰克裁撤肿瘤免疫学部门的主要原因之一。

1、学院派Biotech

在2008年被罗氏收购前,基因泰克在欧美制药领域一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他家的研发架构非常类似于美国研发型大学的院系:实行PI制,由PI组建实验室,研究方向也相对偏基础。而能进入基因泰克做PI的人大多是博士后期间发过一流杂志一作文章的年轻学者,其难度与进入美国一线研究型大学做Tenure-track助理教授相当。

这些PI实验室大都是以发表顶尖文章而不是推进项目作为目标及考核指标。同时,基因泰克还直接从美国一流大学挖来领域内的著名教授作为部门负责人,在2007年从耶鲁大学引进的细胞及免疫学教授Ira Mellman就是其中的典型的代表。

因此,一直以来基因泰克都是一家学术氛围相当浓厚的生物技术公司,在多条经典的信号通路都有新靶点及转化医学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这种研发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研发效率不高:大批高水平的研发人员都在从事一些基础研究,对项目的推动及产出效果不高。尤其是当传统的制药企业罗氏于2009年接管以后,对这一模式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很多从大学过来的著名教授纷纷离开。

从另一方面来说,研发型大学里的著名教授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好的创新药研发者。大学里的PI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及获得资金支持,而创新药研发者更多关注的是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转化甚至是药物的商业化潜力。因此,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科学家在思维方式方面往往不尽相同,不少在学术界很成功的教授进了工业界以后并不能研发出重磅产品来。

2、肿瘤免疫的未来

肿瘤免疫在PD-1抗体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功以后一直被业界及患者寄予厚望,但其后的一系列靶点再没能够重复PD-1抗体的辉煌。最近TIGIT抗体的一系列失利进一步打击了大家的信心。基因泰克关闭其肿瘤免疫学部门也体现出罗氏对于肿瘤免疫未来并不看好。

但是罗氏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研发战略上出现失误了。早在2017年,罗氏/基因泰克由于对ADC在实体瘤的治疗缺乏信心而决定停止其ADC研发而错失了ADC这一轮机会。

肿瘤免疫的未来一定充满挑战,但我们相信下一代PD-1抗体产品或许已经在路上了,让我们拭目以待。

 

3、研发效率

 《Drug Discovery Toda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从2010年到2020年,FDA批准的同类首创药物中,只有14%的同类抗癌药物是由大型制药公司独立开发的。换句话说,大部分创新实际上来自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这也可以从近年来MNC与Biotech的众多交易中得到印证。

 

究其原因是大型制药公司的研发效率普遍较低,而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则更能高效产出。值得注意的是,如百济这样的Biotech在向Biopharma转型的过程中都经历过在成立早期研发团队较小的时候的高效产出到研发团队的逐渐扩增伴随着研发效率的快速降低。

 

基因泰克作为全球Biotech的鼻祖,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相信未来其终将迎来下一个高峰。中国的Biotech在融资的时候经常会被问到对标的欧美Biotech是哪家?但是单纯靠模仿很难做成一家成功的Biotech,从近几年成功的中国Biotech可以发现,每家成功Biotech都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研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