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选自《经济日报》智库圆桌 第41期
作者: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国强教授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结合了生物学、工程学、信息学等学科知识,通过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部件、设备、 路径与系统,甚至重新设计已存在的自然生物系统,以实现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生产目标。
其技术原理是基于标准化的生物元件,通过理性设计和合成,重组或从头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人造生命系统。
可以说,合成生物学是继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之后,以基因组、蛋白质设计以及合成为标志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
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涵盖医疗健康(新药开发、疫苗生产等)、生物制造(生物材料、化学品等)、环保(环境修复、污染物处理)、农业以及能源等诸多领域。
近年来,我国合成生物学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生物合成途径的构建和优化、基因编辑和基因组工程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出 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极端微生物合成基因线路和人工细胞设计等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
产业化方面,华熙生物华恒生物凯赛生物微构工场等企业在创新应用上走在前列。
华熙生物专注于透明质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的研发和生产,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和食品行业。
华恒生物以氨基酸系列产品研发和生产见长,为饲料、医药和健康产品提供了重要原料。
凯赛生物成功开发生物基尼龙56,这是一种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新型生物基材料,可用于替代传统石油基尼龙,应用于纺织、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
微构工场利用合成生物学和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生产多种 PHA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一种革命性的绿色生物材料),成为全球领先的PHA生产企业。
虽然我国合成生物学在某些应用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在自主底盘微生物、原始创新能力、高端人才储备、研发投入以及产业转化效率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距离。
相关法规和标准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其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产、学、研、用等方面联合起来,打通各个链条的制约因素,让科技创新真正赋能产业发展。
生物制造是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菌种改造结合的体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制造产业当前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我国正持续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领域项目部署,强化对合成生物学、干细胞等研究的支持力度。
着眼未来,需加快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激发产业活力。
同时,加速新菌种和工程菌种的应用审批,促进产业化技术突破。
企业要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促进生物制造产业 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方面,注重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创新。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意味着可以自主决定研究的方向和进度,对于 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和产业安全至关重要。
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另一方面,注重协同创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
生物制造是一个高度 创新的领域,需要汇聚全球智慧和力量,推动广泛合作。
通过串联全球产业链,可以整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资源、技术创新和产 业优势,共同推动生物制造高质量发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