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柳叶刀持续关注和支持中国医生,在2024年中国医师节,我们发起了医师节活动“我有蓝黑笔,你有故事吗”,邀请医生朋友们来分享自己的经历。感谢大家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我们收到了很多留言,有些留言后还跟着很多妙语连珠的热评。我们选择了一些精彩留言一起跟读者分享,并作了一些编辑和补充。工作之余,希望我们都能以轻松的心态看待这些故事,希望医生能更多的“被看到”,得到更多的理解。

“太困了,发挥的不是太好”

 @鱼羊乱炖🎶

我记得某一次急诊夜班,来了一个割腕的女孩子(为情所伤)。我给她清创缝合,她还骂我渣男,搞得我有点懵。缝完了她还跟我探讨人生的意义,我太困了,发挥的不是太好。 

 

@李雁楠

 

前两天宫腔镜的患者,手术做完准备叫醒她:
我:醒一醒
患者:别叫我再睡一小下
我:别睡了,
患者:马上糊了
我:糊什么?
患者:胡二饼!

 

@胡萝卜炖小白兔

我:有高血压病吗?

患者:没有

我:目前吃的药都有哪些?

患者:氨氯地平

我:……

 

 @🕜

我:你出汗多不多。

患者:我昨天吃了白菜包子,还吃了一个玉米。

我:我问你汗多不多。

患者:我就是睡不着。

我:你现在回答我的问题,你平常出汗多不多。

患者:我没有哪里不舒服,但是就是有点不舒服。

“管床医生一到,一把将患者抱在怀里,病人抱着他就安静了”

 @晖439

在ICU规培遇,一个结肠术后漏术感染伴肺炎患者突然狂躁,拔掉身上的管子,让家属进来劝都没用 ,乱踢床,很多医生、护士、家属都拦不住。管床医生一到,一把将患者抱在怀里,病人抱着他就安静了。

 

@迢迢

说说最惊险的一次经历吧。我是一名针灸科医生,收治了一位HIV阳性腰腿痛患者。平时出针会很小心,不过某次给这位患者出针时,旁边床的患者问了问题,我一边回答一边出针,结果不小心把自己手给扎了。没有出血,但还是慌得一匹,用力挤了血消了毒,然后告诉同事,上报了院感,查了血,不知道怎么的就让也给查了HCG——果然怀孕了。下午去了疾控中心,疾控的医生说感染的可能性不高,但也不绝对,让我自己选择。挣扎了一个小时,最后选了不吃药。其实慌得不行,但是又觉得运气应该没那么差,好在运气真的没有差到爆棚,复查确实没有感染。

“患者是最好的老师”

@帮忙带个饼

谈谈我的第一位病人。严格来说,我那时还是一名实习医生,而那位患者是我实习第一周里第一位归我管床的病人(带教老师是放手不放眼)。老先生的病情不复杂,是社区获得性肺炎。他没有轻慢我,每天上午查房时,他总是耐心听我询问,听我解释医嘱,配合血检、用药、吸氧等治疗。除外,他还积极参与进来,跟我说明病情变化,用药以后有什么不良反应等等。老先生的眼中只有我一位医生,他和护士说,“这是我的管床医生,很耐心,很负责。”宣布出院那天,老先生和我说了谢谢,第一次和我说起他的家庭,临走之前还递给我他的一些旧书,有《儿女英雄传》。我再三问过带教老师以后才敢收下。

 

我记得那份雀跃,跟带教说,“老师,我会采集病史了”、“我听到湿性啰音了”、“您看,我写的病历是不是有进步啦?”、“老先生今天状态更好啦,不怎么咳了,觉也好睡了”……该庆幸,刚接触临床,遇到一位开明耐心的带教老师和一位积极配合的患者。尤其是老先生喊我“丘医生”时、跟我表明身体健康变化时,我真切地明白了这份职业的意义与责任。如此,这也是我为何坚持到现在的原因。

 

 @Bright

患者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当年老师们教给我的,也是我现在感触最深刻的。老师之于学生,最好的状态从来都不是单向输出,一定是同舟共济教学相长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患者的身上,我们学到的远不止医学知识那么简单。难忘每个临床中遇到的令人感触的瞬间,永远敬畏生命!

 @拾壹

作为一名康复医师,能够帮助患者有尊严的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

 

被看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lymph

 

人非草木,真心可换真心。之前在呼吸科轮转,零星见到好几次纠纷的火苗,我也一连四五个夜班都承担起了“化/话疗”(抚慰和解释病情)的工作。所幸病人都是讲道理的(至少我遇见的),换位思考,同理和共情对方此刻的suffering and feelings,像举手之劳似地,给出自己所学的知识,让病人淡去由未知带来的恐惧无助感,辅以提供在那一时间节点我能做的让情况向好的医疗处理,这似乎就足以让病人有“被看到”、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受了。

 

尽管我一向自视为内向社恐、安于独处、不愿与人打交道,这一刻,当收到我全程管理了30天后出院的患者的家人们如此走心地感谢时,我非常感动,有被治愈到。患者的几位家庭成员每个人精心挑选出的一件件小礼物,精准靶向我的潜在需求——钢笔;针对我查房时总爱出汗的小风扇;办公室案牍劳形的补水茶杯和眼部护理液,当然还有意义持续深远的感谢信、挂坠以及本人的手办!!!多么可爱的病人和家属,我也有“被看到”!这将会成为我未来漫长行医生涯中,获取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 

 

孜孜不倦后,某天获得的双向奔赴,是浩渺宇宙如流星一般的存在,总是能在很久很久之后的某天回馈温暖,而这温暖又会在很久很久很久之后成为惊喜他人的流星!~

 
@7xieou

记得第一次跟门诊就收到了患儿家长的感谢信。家长在信中说:“感谢所有医生亲切和蔼的态度,感化了孩子心,让孩子放下了验光的恐惧”。我想在医生行医的过程中,“总是去安慰”把人文关怀真正融入行医过程,也许可以推动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