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显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
《意见》就大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推动临床资源更好赋能产业发展推动审评审批进一步提速加快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加强为企服务和产业化落地支持强化投融资支持释放数据要素资源价值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这八个方面推出共37个意见。

 

与此前广州、北京、珠海三地发布的创新药新政呈现明显不同的是,此次上海的《意见》,着重提到了人工智能技术,鼓励支持AI在基础研究、新药研发、医疗服务、保险产品开发等领域的应用。

 

具体来看,《意见》指出:

 

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药物研发。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聚焦新药靶点挖掘与验证、药物发现与设计、新型药物筛选、用药安全分析等环节,加快模型、算法、专业软件等攻关突破和共性平台建设,开展智能化场景应用示范。
建立队列研究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推动队列研究数据上链,依托市卫生健康数据大平台,依申请向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提供队列数据分析服务。推动医院间基因、细胞等数据共享使用。推进罕见病真实世界研究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建立罕见病药物真实世界研究操作机制。

 

打造高质量语料库和行业数据集。聚焦基础研究、新药研发、医疗服务、保险产品开发等领域,打造若干高质量人工智能语料库和行业数据集。支持企事业单位依托人工智能数据训练设施,开展医疗健康大模型训练。

 

完善医疗医保数据资源合作利用机制。利用区块链、隐私计算、数据空间等技术,依托“医保大数据创新实验室”建立医院、医保与商业保险机构、医药企业间的数据合作利用机制,强化数据在创新药研发、临床诊疗、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等场景中的应用,加快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开发。

AI制药的第一梯队

作为中国创新药的重镇,上海对AI制药的支持走在前列。
早在2021年,上海就牵头成立了“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由张江集团、美迪西、英矽智能、翰森制药、晶泰科技、德睿智药等首批15家联盟成员单位共建合作,目前成员企业已有35家。
据智药局统计,全国已有的98家AI制药企业中,有超过30家在上海布局(包括20家总部所在地),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图片
打造AI制药高地,上海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上交、复旦、上科大等)、科研院所(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等)、CXO(美迪西、药明生物等)、中外药企(罗氏、辉瑞、礼来、复星等)、科技大厂(华为、百度等)齐备。
根据构想,到2025年,张江药谷的“AI智药生态”有望集聚300家活跃机构、30个创新联合体和30个赋能平台,人工智能有望助力每年新增30条一类新药管线。

AI+医药,有多大想象力?

前不久,利用AI重塑药物研发的Xaira Therapeutics横空出世,种子轮融资超10亿美元,再次点燃了业内对AI制药的热情。
目前,AI在传统制药中可以应用的领域包括靶点的发现和识别、药物从头设计、ADMET预测、临床试验等在内的八大模块,基本涵盖了药物发现、开发和临床的全流程
Ark Invest发布的《Big Ideas 2024》中预测,未来十年,充分运用AI等先进技术,药物开发成本将下降50%

 

据统计,全球AI药物临床管线约90条,其中有近40条推进到II期临床,推进到III期的管线接近10条,首个由AI设计的药物分子预计将于2026年左右获批上市
在产业落地方面,AI制药已经催生出包括Relay、Exscientia、Recursion、晶泰科技等一批海内外上市企业,涵盖SaaS、CRO、Biotech三种商业模式。全球TOP20的跨国药企也均已布局,将AI技术深度融合至药物开发流程之中。
根据MedMarket Insights预测,2023年全球AI制药行业市场规模为12.93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市场规模增长到85.02亿美元;另据智药局预测,国内AI制药市场规模将有望在2030年前后突破百亿元
图片
除赋能药物研发外,AI也可应用于疾病辅助筛查与诊断、临床治疗辅助决策、医疗信息化等多个环节。
例如,医疗领域的大语言模型可以处理和理解复杂的医疗术语、临床报告、研究文献等,在赋能医学研究、提供医疗信息、辅助医生决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图片
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I将融入从药品研发与生产制造到医院端诊疗等全产业链,成为医药“数智化”的重要引擎,为整个行业带来深刻变革。

 

 

—The End—